智慧园林 | 让植物开口说话,先从智能化开始

发布日期:2022-07-14 11:26:54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575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发展,全球智慧城市迅猛崛起,而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尤为注重——“绿色科技、绿色经济” 相继列入十四五规划、“实现美丽新中国” 列入二〇三五年中期目标、“实现碳中和” 列入二〇六〇年远景目标。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智慧环卫、智慧服务、资源管理等诸多相关领域逐渐发展,而我们园林领域的智慧化也逐渐融入整个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中来,智慧园林已成为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当今园林行业,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逐渐重构人、物、园林关系。我们认为,智慧园林就是融合多种新兴技术构建智慧生态园林平台,让城市园林的资源同公众的需求更精准地匹配,从而达到更高效、更安全、更科学、更便捷、更节约、更人性的目标。但是在生产生活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对智慧园林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的立场出发,智慧园林的核心应该是“管”,即借助先进的技术对绿地资源,养护过程中的人、材、机进行全面无死角的监管,进而实现对某些养护环节的人力替代,实现智能作业。

  从城市管理部门的角度看,重点则在于“风险预判”,通过智慧系统,提前预判风险,第一时间预警风险,实现园林领域的风险可控。

  从社会大众的角度看,智慧园林应该以“人”为本,实现生态环节改善,促进人类与自然的亲近关系,让生活更美好。

  除了不同人群在认知上有所差异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智慧园林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在逐渐演化的,智慧园林目前是一个“正在进行时”,不仅建设过程正在进行,智慧园林概念本身也是在不断成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从目前来看,智慧园林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绿地,智慧园林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森林等大尺度绿化由于自身的生态功能较为完善,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需要人为干预的场景较少,智慧园林暂时无用武之地;广大的乡村绿地分布呈碎片化,若通过智慧系统进行管理,成本可能远超传统管护模式,因此,目前智慧园林的“主场”仍然在城镇绿地,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未来,随着“林长制”的全面推进,智慧园林的外延会大幅扩张,突破智慧城市的限制,走向广袤的农村和森林,演变为“智慧生态”,为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支撑。

TAcivkdA5u084r.jpg

  智慧园林发展的驱动因素

  政策驱动

  “智慧园林”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方略,也是积极响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城市园林绿地属于国家资产,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保护,实现资产的增值与不受破坏。国家层面有建设数字城市的规划,北京市层面也有“十四五”规划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其中就涉及智慧园林。可见智慧园林与国家战略与城市规划都密切相关。

  业务需求

  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不同,对智慧化园林的需求不同。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其需求就涵盖了如何更好管理和保护园林资产,通过园林养护、人员管理,更好地使人民共同资产得到有效维护以及资产增值等。

  技术驱动

  智慧园林除了需求驱动外,也是技术创新驱动的产物。随着5G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感知识别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智慧园林不仅仅停留在认识和想象阶段,而是借助技术手段不断的更新与落地,让园林的智慧不遥不可及,让园林“智慧”逐渐成为可能。

  智慧园林如何启动

  成本控制是目前智慧园林建设的首要难点,往往需要大规模信息化基建的投入,在未来成效及回报仍然存疑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对智慧园林望而生畏。

  智慧园林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从现实业务需求入手,依循“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路径,首先解决业务流程信息化的问题,从“巡-管-养”系统入手,实现人员入“网”、业务上“云”,同时通过“一张图、一个库”将所有的绿地资源进行数字化。借助系统对管理和运营进行优化,逐步实现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变。

  目前园林行业最容易实现以及最迫切的需求是对于园林资产的管理需求,通过巡管养工作及相关流程的逐步标准化、数字化及其量化,进而改善管理机制,提升工作效率;通过有效的监督提高工作质量,保证园林资产的合理增值。另一方面也可以与移动设备、自动化工具相结合,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提升实际的工作效率。

  智慧园林业务框架

  人员参与程度较高的“巡管养”管理,借助移动设备和自动化工具,要比物联网、智能识别等其他方面入手更容易接近园林 “智慧”。智慧园林需从园林治理角度出发,通过“运营+技术”相结合,首先做到人工智能,推进园林智慧的有效落地。

  智慧园林建设的同时,需建立完善配套的管理规范,通过良好的运营与监督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同运作,使得资源进行优化、生态得到保障,防范相关风险的发生。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内外资源统筹、生态开放合作、智能管控体系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数字化行业生态